学团工作部

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简报--第一期

发布人:时间:2025-07-26浏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720日至25日,山东科技大学宁新聚力筑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团赴德州市宁津县,开展以非遗+普法”为重点内容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行动是团队继2024三下乡省级优秀三下乡实践团队基础上的进行拓展,深入探讨如何将非遗融入群众生活,标志着高校青年在服务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中迈出坚实一步。

深耕非遗沃土,追寻文化根脉

   本次实践以非遗为媒、法治为魂为宗旨,依托宁津县深厚的文化资源与非遗基础,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宁津杂技、山花剪纸、宁溢醋、蟋蟀罐制作技艺、大柳面、木雕博物馆等10余个非遗点位,围绕非遗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风险、版权保护、商标注册、合同纠纷等问题展开调研,了解其在传承、产业、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现实诉求。

图为团队成员与国家级非遗宁津杂技进行合照留念

图为团队成员在两代“山花剪纸”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进行体验

联动法治机构,构建保护合力

   非遗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护航。为深入探索非遗+普法路径,团队与宁津县司法局进行了专题交流,就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民间技艺商标注册、乡村普法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座谈,并获得多项指导建议。与此同时,团队走进宁津县人民法院,参与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环节,以非遗剪纸版权被盗用为案例,分别担任法官、原被告、辩护律师等角色,沉浸式体验法治运行机制,提升了对知识产权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

   此次与政法系统的对接,不仅增强了高校青年对非遗保护法治路径的认识,也为地方司法力量赋能基层文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型,更为宁津“非遗+普法”这一省级试点做出了开创性探索

图为团队成员在宁津法院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宁津法院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创意赋能品牌,青年点燃传播引擎

宣传非遗,离不开青年创意与平台运营。依托团队运营的小程序”“视频号”“抖音”“公众号等传播矩阵,实践期间团队持续输出多条原创视频、人物访谈、走访记录等内容。在非遗IP打造方面,团队特别设计了非遗小法官”Q版人物系列,融合法槌、蟋蟀罐、剪纸图样等文化符号,并应用于钥匙扣、冰箱贴等文创载体,打造可视化传播样板。

   此外,团队还面向中小学生开展非遗+普法青少年讲堂,通过剪纸讲法典”“我画我说法律故事等互动课程,让孩子们在体验非遗技艺中潜移默化学习法律知识,达成寓教于艺的双重教育目的。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与司法局,非遗传承人吕政共同进行“非遗+普法+助农”的有机结合直播,直播观看人数上千人,围绕非遗技艺展示、法律知识问答、创作过程还原等展开互动讲解,并且带动了宁津非遗“宁溢醋”的销量。直播内容不仅让观众看得见技艺,也在过程中融入民法典等法律知识,真正实现非遗讲故事,法治讲道理的双向传播目标。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非遗+普法”直播带货

图为团队成员与课堂上的小同学共同绘画非遗小法官

文化传承要有温度,法治传播要接地气。宁新聚力筑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团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让青年学子深切理解非遗之美与传承之艰,更在实际行动中探索了非遗+法治双轮驱动的创新路径。未来,团队将继续以非遗为纽带、以法治为保障,持续输出青年方案,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与法律意识普及注入青春力量,让中华传统文化扎根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


 Copyright©2020 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鲁ICP备09051012号-4 鲁公网安备37010502001167号